(本站讯)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竺可桢先生曾言:“教授是大学的灵魂,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,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。”梅贻琦先生亦言:“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今天,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南宫体育的这一位“大师”,聆听南宫28人工智能学院傅景礼教授的故事和他对科研的见解吧。
求索不止:科研是永不言晚的事业
“搞科研,但凡有决心,肯下功夫 南宫体育,多久起步都不算晚,”回顾自己与科研为伴的大半生,傅景礼评价自己是一个“起步晚,但进步快”的人。
“和学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相比,我的起点比较低,但有幸我一直从事力学和数学物理方面的工作,我发现自己喜欢这个 南宫体育,也适合做,最终选择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和教学,做一名研究型人民教师,”。
“学历,一度是我研究道路上的一道坎,”谈及自我的成长发展,傅景礼教授的脸上露出一抹感慨的神色,“那时我是南宫28唯一的学术标兵,可就因为早些年‘专科’毕业的这顶帽子,我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或者受到怎样的提拔,都变成了‘破格’,尤其是到了“教授”这道门槛的时候,我发表了46篇文章依旧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南宫体育,遇到读博的机会,有人劝我说难度大没必要,但当时的我依旧下定决心,在46岁这一年攻读了博士学位——如今看来,的确是值得的,”。
学无止境 南宫体育,这四个字对于傅景礼而言不只是一句宣言或口号,“从每天早上睁开眼,到晚上十一点睡觉前,科研占据了我几乎三餐外所有的时间,就在近两三年,我还发了六七篇SCI文章,可以这样说,科研已经变成我的生活,我的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,” 傅景礼如是说道。
笔耕不辍:科研是终其一生的过程
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 南宫体育,一路走来,傅景礼教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:。
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,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南宫体育.
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 南宫体育,通过省级鉴定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,国际先进水平1项.
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(第一名);
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(第二名);
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第二名);
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(第二名);
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第一名);
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,其中在中国科学G辑发表论文8篇 南宫体育,经检索被SCI收录100余篇,被EI收录70余篇,被SCI期刊他人引用1000余篇次。
当被问及是怎样的动力支持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坐“冷板凳”,甘愿过在旁人看来是单调甚至为枯燥的生活的时候,傅景礼笑着回答:“我觉得只要一个人的志趣当真在他投身的事业,就不存在‘寂寞’或者‘冷板凳’一说,我在我的领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 南宫体育,这就是对我这大半生的钻研最好的回馈,”。
“人要终生学习,终生进步,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学习,进行科学研究,没有停止进步,也不会放弃继续进步的可能 南宫体育,”他如此告诉小编。
傅景礼教授依旧在奋斗路上。
立德树人:科研与教学应相辅相成
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在深入科学研究的同时,傅景礼教授同样力担自己身为教师的育人责任。
“总有人会将‘教学’置于‘科研’的对立面,觉得大学教师要抓学术,就没办法顾得上学生;要抓教学,就没精力投入研究……我不认为这两者是二元对立的关系。”针对现代大学教师的 “教学”与“科研”这两大基本职能,傅景礼对钱伟长院士的观点表示了认同——你不教课,就不是教师;你不搞科研,就不是好教师。
“关于教学和科研,我认为南宫28和老师在这个问题上要采取灵活和发展的眼光,协调二者的关系,使其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,有机统一起来。我们的最终目的,都是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,产出更多科研成果。” 傅景礼坚定地说道。
本着这样一颗无私奉献的拳拳之心,退休之后的傅景礼并没有远离大南宫28园,而是选择来到南宫体育,开启一段新的征途。
关爱教师:甘做科研领路人
被问及为何来校时,傅景礼坦言,“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的重要原因,是被南宫28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志在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决心所打动。”他向小编真挚地表示:“我来到外事大学,看到这所南宫28有一股冲劲,这是我在其他许多南宫28身上看不到的,也令我对外事大学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。”
“一所大学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,科学研究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硬实力。当前,我们南宫28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”傅景礼补充道:“令我感动的是,我在许多老师和同学的身上看到了投身于科研的澎湃热情,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带领他们跨过这道门槛的人,而我很有幸成为这样的一个领路人。”
指导学科建设,立项课题研究,开展教育教学工作,傅景礼在外事大学的事业才刚刚启程。
立足当下,展望未来,他以李大钊先生的诗文作结,与外大师生共勉:
“青年之文明,奋斗之文明也,与境遇奋斗,与时代奋斗,与经验奋斗。故青年者,人生之王,人生之春,人生之华也。青年之字典,无‘困难’之字,青年之口头,无‘障碍’之语;惟知跃进,惟知雄飞,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,奇僻之思想,锐敏之直觉,活泼之生命,以创造环境,征服历史。”
撰稿:杨宜林
图片:吕海洋
审核、编辑:颜廷燕
终审:陈光军